
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中,员工对于绩效考核与管理模式的反馈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议题。2015 年,微软开展的一项全员调研揭示了员工对传统绩效考核方式的不满。员工普遍表示,绩效考核如同给他们贴上标签并进行等级划分,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惩罚,无法给予他们激励,导致众多员工选择离职。此后,微软对绩效考核进行了重新调整与创新,取消了强制分布和末位淘汰制度,旨在激发工程师的积极性,随后许多员工选择回归。当前,国内众多互联网大厂纷纷推行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其核心目的在于挖掘员工潜力,鼓励员工超越单纯为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工作的局限,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
OKR 推动员工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在企业管理领域,如何提升员工敬业度、留住优秀人才以及有效达成公司目标,始终是企业管理者持续思考的关键问题。随着 90 后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传统的 KPI 管理模式在激发这一群体的工作热情与能力方面愈发显得力不从心,而 OKR 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优势。90 后员工具有追求自由、不接受控制式管理且高度关注自身成长的特点,这促使企业管理模式不得不做出适应性改变。相较于 KPI,OKR 在多个方面更契合 90 后职场人的需求。
- 增强员工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OKR 由目标(O)与关键结果(KR)构成,其中目标明确了员工期望达成的方向,关键结果则为实现目标提供具体路径。在 OKR 从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中,员工的意见备受重视,且极有可能被领导层采纳。员工在规划自身工作内容时拥有较大自主权,这种自主性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此外,OKR 具有公开透明的特性,员工能够清晰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并且能够主动承接相关事项,为公司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OKR 的推行,不仅意味着管理方式和工具的变革,更标志着员工工作思维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创造的深刻转变,使员工从单纯执行命令的角色转变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追求的个体。
- 激发员工内在潜力:在当今时代,OKR 的管理理念相较于 KPI 更符合人性,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激励的本质在于满足员工的需求,只有提供员工真正渴望的东西,激励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回顾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企业通过简单的金钱激励便能促使员工积极工作、主动加班。然而,在当下,员工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员工渴望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机会;另一方面,他们更追求来自他人的认可,这属于内在动机的范畴。诚然,金钱是认可的一种形式,但过度强调物质激励可能引发负面效应。例如,员工可能会陷入一切以金钱为导向的工作模式,仅关注岗位 KPI 考核范围内的任务,拒绝承担额外工作,形成自我保护的工作态度。同时,由于创新与创造具有长期性且伴随较高失败风险,在短期物质激励的导向下,员工往往会规避创新活动。OKR 则聚焦于挖掘员工的内在动机,当员工热爱工作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时,他们更有可能将工作做到极致。OKR 并非传统的考核工具,而是一种强调自我管理的工具,它鼓励员工自主设定目标并进行自我管理。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德鲁克就提出了自我管理的理念,他认为知识型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和成长有着强烈的内在要求。在激励当代年轻人时,应赋予一线员工更多机会,不仅包括目标设定的自主权,还应适当下放未来的决策权。
- 构建社交化管理模式,促进全员认可:传统的员工认可模式通常表现为主管对员工工作的夸赞,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可能会得到更高级领导的表扬。然而,这种认可模式下,同事之间可能只是出于礼貌表示恭喜,内心却可能存在嫉妒等负面情绪。当 OKR 的目标不再与绩效直接挂钩后,员工的工作重心转向共同推进公司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得以缓和,合作氛围更加浓厚。当员工取得阶段性成功时,能够获得全体成员发自内心的赞赏与鼓励。OKR 自身设有评分机制,但该评分并不直接用于绩效考核,而是与考核建立一种弱关联关系,作为考核的参考要素之一。通常情况下,OKR 执行效果良好,往往意味着员工工作表现出色,具备良好的价值观以及积极的能力态度。
OKR 在现代职场中受到广泛青睐,尤其是受到 90 后职场人的欢迎,主要归因于其能够增强员工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以及构建社交化管理模式促进全员认可。企业在实施 OKR 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些优势,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OKR 管理工具,以提升员工满意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企业管理实践中,随着对 OKR 理解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经验的积累,OKR 有望在更多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效能,推动企业管理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源目标OKR,实效的目标管理工具
添加官方微信号:YMBOKR(源目标OKR)了解服务详情,还可免费订阅海量OKR资讯!